close

蜘蛛人驚奇再起2 電光之戰16.jpg   

      《蜘蛛人驚奇再起》系列在近十年來如此密集改編蜘蛛人的電影媒介上試圖創造出與前系列完全不同的蜘蛛人,在導演馬克偉柏的操刀下,重新開機的驚奇再起果真十分成功的與山姆雷米的蜘蛛人做出區隔,當然,兩個蜘蛛人系列在主題音樂風格上的塑造也截然不同,只是,在驚奇再起的第二集電光之戰,蜘蛛人的主題旋律卻不見了,即使有名家加持,但沒有了延續主題音樂的蜘蛛人,怎麼在音樂聽覺上做出系列電影所應具備的連結呢?

蜘蛛人驚奇再起2 電光之戰11.jpg   

      山姆雷米所打造的《蜘蛛人》系列,在第一、二集皆由Danny Elfman為電影音樂譜曲,雖然第三集的音樂是由Christopher Young譜曲,並加入了不少黑暗的低迴元素,但Danny Elfman為蜘蛛人打造的主題音樂辨識度極高,從開始低微的弦樂到漸漸加強的鼓聲,幾乎只要音樂一出,觀眾就可以曉得蜘蛛人即將出場,不論是慢板或快板的呈現,完全就是山姆雷米版蜘蛛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聽覺印記。

 

      相對的,這情況來到了由馬可偉柏執導的《蜘蛛人:驚奇再起》系列,第一集由James Horner為驚奇再起的電影音樂譜曲,James Horner也為重新開機的蜘蛛人寫出了與前系列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在電子音樂敲擊與小號的吹奏下,主題曲的風格賦予了蜘蛛人另外一種神秘的感覺,不但極度符合蜘蛛人的悲劇英雄性格(雖然再怎麼悲都沒有山姆雷米的蜘蛛人悲),也確實賦予了驚奇再起的蜘蛛人另一首不論在辨識度與區隔性上都頗為明顯的主題音樂。

      當然,鮮明的主題音樂其實對系列電影而言十分重要,因為除了影像(人物)外,音樂(主題曲)自然也是重要的聯結。但是,在《蜘蛛人驚奇再起2:電光之戰》裡,第一集驚奇再起為蜘蛛人打造的主旋律不見了,而在第二集電光之戰的音樂,是由Hans Zimmer與The Magnificent Six取James Horner代之,聯合為電影譜寫音樂,然而,我不曉得聯合創作的作曲家是如何分工及分享創作概念,不再沿用前一位作曲家的旋律,固然能夠在音樂創作上取得更多的發揮空間,但相對的也斬斷了與前作的音樂聯結,在電光之戰裡,使用了全新的蜘蛛人主題曲,雖然並不會突兀,但卻少了一些令人驚豔的感覺,也削弱了蜘蛛人在主體曲上的延續感與熟悉感。

 

      相較之下,在電光之戰裡最主要的反派–電光人所打造的音樂反而更值得注意。因為只要音樂一出,觀眾即曉得電光人即將出場或是有著重要的戲份,而且旋律中帶著些微的耳畔細語就像在還沒成為電光人前的麥斯常利用自言自語來掩飾自己不善社交的寂寞。另外,在描繪電光人的音樂中更利用了大量的電子音樂來呼應身存於電光人裡的電流,再加上最後與蜘蛛人決戰的發電廠上,發電柱竟然也可以因為電流而造成像頻譜一樣的視覺效果,搭上電子音樂,電光人不只在視覺特效上做足功夫,連音樂也有著極為明顯的風格存在感,只可惜在劇情的編排上因為另一個反派而削弱了電光人的反派建構,但就在視覺特效與主題譜曲上,電光人確實是令人難忘的精彩設計。

 

      當然,電光之戰裡還利用了很多的「歌曲」來搭配劇情,這本來就是馬可偉柏功力深厚的地方,這情況早在導演的第一部執導長片《戀夏500日》中便極為明顯。不論是彼得面臨無法解開自己父母雙亡之謎與無法與關繼續交往的內心矛盾所使用的《Gone, Gone, Gone》或是關與彼得分手後重新再見的到彼此的《Song For Zula》,都讓音樂與劇情十分契合,這可算是電光之戰裡另一項極為精巧的音樂設計。

      至於演職員表的片尾曲《It's on Again》更是傾儘了名家之力,由Alicia Cook、Pharrell Williams、Hans Zimmer、Kendrick Duckworth共同打造而成,自然亦是水準之上,只不過這次更值得注意的,是演職員表竟然也同時播放了中文主題曲,並不只是在演職員表時加上一句字幕表明中文主題曲是由誰來演唱,而是扎實地放出由蕭亞軒主唱的《天雷地火》,此情形應該算是好萊塢電影的一大邁進,在影片素材都由美國片商掌握與主導的情況下,能加進中文歌曲在片尾自然是受到片商母公司的肯定才能施行,不過這首《天雷地火》好不好聽見仁見智,但實在是洗腦至極,電光之戰裡除了電光人的主旋律外,我想就是這首《天雷地火》讓我印象最深刻吧⋯⋯。

 

 

arrow
arrow

    川魷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